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
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
添加图片
进入新能源时代后,风阻系数的出镜率提高不少。一方面确实对续航达成率有帮助,另一方面数据化的东西很适合用作营销。不过最近,社媒上有一波关于“风阻系数造假”的讨论,说一些车型的风阻系数比宣传的高出一大截,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。
即便没有作假,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
现在厂家一般只会公布它的风阻系数,但其实风阻系数有两个时速标准——120km/h和160km/h。一般来说,同一辆车在160km/h时测得的风阻系数可能会略低于120km/h时的数值,虽然导致的差异可能不大,通常在千分之几的量级,但对有些风阻卡在0.2附近的车来说,一旦采用160km/h,风阻系数便能低于0.2,对营销来说,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。
另外,不同的风洞测得的结果也有差异,比如重庆风洞测得的Cd值普遍比上海的低8-15 counts(1个count等于0.001)。
风洞作假的确存在,而且打假难度很高
有业内人士称,国内车企风阻系数造假的很多,离谱的能差出大几十个count。测试的一比一模型或实车其实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,封不封格栅、封不封底板、封不封车身缝隙等等,这些都会为结果造成一定影响。
爆料人也表示,虽然作假真实存在,但要揭穿的话也存在阻力。首先车企之间缺乏互相举报的动力,公开质疑竞品风阻系数的真实性,是一场高成本、低收益的商业博弈。需要承担高昂的鉴定费用和舆论反噬风险,而且,风阻系数争议往往涉及复杂的测试标准差异,即便获得对比数据也难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指控,容易陷入技术罗生门。
那么让风洞实验室打假有没有可能呢?其实也很难,风洞实验室靠车企吃饭,换句话说,让风洞实验室打假,就是自己砸自己饭碗,显然不现实。
那个人打假有没有问题?难度更大,首先自建风洞实验室就不太现实,造价几个亿,没几个人能拿得出来,那只能去租实验室,假设有个人愿意出几十万租一个风洞去打假,那么问题来了,一边是几千万的车企年单,一边是几十万的散客,你们猜风洞实验室会怎么选?
写在最后
除了风阻系数,目前行业还有一些数据存在争议,比如“内燃机热效率”,各家都宣称自己超过了40%,但在什么工况下能达到这个标准,一般都不会聊太深。对于非从业人员的消费者来说,这些东西太过深奥,但我们可以扩宽点思路,比如风阻系数为效能服务,那就关注下它的能耗,这部分会有大量的实测数据,车评人也好,普通用户也好,都可以参考。当然了,厂家如果能自尊自爱,少点套路,多点真诚,那自然是更好的。